您的位置:首页 >委员之窗>详细内容

市政协委员杨杰提出关于打造“城市书房”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03-01 12:07:2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文化是一座城市、一个地区的根脉和软实力。创建文明城市,不仅要靠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进,更需要全体市民对创建文明城市的共同期盼、对文明公约的共同遵守来实现。“城市书房”是一种智能化图书馆,它融合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、阅读服务与便民服务,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,是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。打造“城市书房”是完善文化供给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、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,契合市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。

但是我市在打造“城市书房”工作上尚存在着认识不足、规划缺失、管理滞后、保障乏力、机制不活等问题。打造“城市书房”需要政府主导,分级落实。建议在平山、明山、溪湖、南芬、高新区内各打造一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“城市书房”,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落实,市、区图书馆负责业务管理。

为此,建议:

一、统筹规划布局,科学合理选址

打造“城市书房”关键是位置选得好,要利民便民。书房选址应定位为政府的民心工程,选择在人群较为密集的地区、学校、公园、商圈等比较繁华之地。如在儿童乐园、望溪公园老年文化娱乐聚集中心建设一个以戏曲、评书为主体的“本溪戏苑城市书房”,以戏曲脸谱装饰外观,书房内陈列戏曲类为主的图书、音像,播放“本溪评书”类的非遗项目及地方性代表曲目,立体地展现本溪的优秀文化传承。又如在学校集中地打造红色文化传承书屋,在青少年读者心中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。

二、完善资源保障,实行智能化管理

“城市书房”应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,完善运行保障制度,建立流动藏书库。每个“书房”的纸质藏书量要在3000册以上,涵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大类,每年更新流转不低于4次。同时配有电脑终端、电子书借阅机、报刊阅读机、少儿阅读系统等电子设备,市民可通过扫描下载喜爱的报刊、图书、有声读物等不同载体的文献,来满足其多样的阅读需求。“城市书房”集学习交流、沉浸体验、休闲娱乐于一体,应是环境优雅、赏心悦目、充满智慧的智能化书房。应配有人脸识别、图书自助借还、智能盘点、智能语音报警提示、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服务功能。市民只凭借身份信息就能自助进入书房进行阅读或下载体验服务,快捷便民。

三、建立交互机制,实现服务功能多样化

制定“城市书房”的服务规范,在书房设立留言板,根据读者的留言反馈及时进行资源调配。可与各社会团体合作在“城市书房”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,如读书交流会、诵读、演讲比赛、书画展览、科普讲座、阅读打卡等活动,实现“城市书房”服务功能的多样化。

四、引入社会力量,奉行志愿服务精神

“城市书房”应秉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设原则。打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服务的通道,允许民间资本介入。建议在审批新楼盘开发时将“城市书房”文化设施考虑在内。如与桃花源、绿地山水城开发商协商,在建设凤凰山公园时可考虑引入“城市书房”项目,市民在安居乐业、锻炼身心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,让“书香”浸入市民生活。

因“城市书房”全天候开放、无人值守、自助借阅管理形式,在日常运营管理上可由图书馆指派专人负责,在周末和节假日书房人流多的时候可招募志愿者加入服务管理。保障书房图书定期流转,定期调配。引进志愿服务,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,应成为“城市书房”建设的特色。

“城市书房”雅致与文明有序的空间氛围、散发着书香的海量书籍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规范着市民的言行,可以成为市民的气质提升场与文明训练场。让我们的言谈举止因“城市书房”的存在而更加优雅,让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成为文明市民的共同气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