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讲好辽宁(本溪)故事】走进红色工业遗址 传承煤铁之都精神
本期讲述人
本溪市政协委员
本溪市溪湖区区委常委 统战部长
陈家伟
(特别邀请人士界别)
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,审美价值,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。钢铁工业是本溪城市深层的精神纽带,成为全体市民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共同体验,工业遗产象征着本溪的创造精神,是本溪人自豪感和凝聚力的来源。
(一)历史演进
本溪太子河流域,利用煤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,铁资源的利用也有 1000多年的历史。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,日本势力进入本溪地区,以军用为名掠夺本溪煤铁资源,揭开了本溪地区近代煤铁工业史的序幕。先后经历了大仓财阀掠夺时期(1905-1910 年)、中日合办时期(1910-1931 年)、日本独占时期(1931-1945 年)、解放战争过渡时期(1945-1948年)、新中国恢复发展时期(1949 年至今)等五个重要阶段,这座高炉是当时亚洲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炼铁高炉,是东北地区洋式高炉的鼻祖,是东北钢铁工业使用高型高炉炼铁的开端。
(二)历史地位
本溪是中国煤铁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和标本地,本溪在中国近代经济史、日本侵华史、抗美援朝史、世界冶金工业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。大仓喜八郎、张作霖等影响近代亚洲历史的人物在本溪汇聚。本溪“特殊劳工”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是抗日战争史的一部分。
本溪在世界冶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,在本溪湖地区最早进行机械采煤,是中国地区现代工业的开端。1号高炉是当时亚洲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炼铁高炉,是东北地区洋式高炉的鼻祖,是东北钢铁工业使用高型高炉炼铁的开端。“一五”期间彩屯竖井被国家列入重点项目,4年的建设使其成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能力最大的竖井煤矿。1981年,1号高炉在冶金部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竞赛评比中荣获“红旗高炉”称号;2008年一铁厂1号高炉在累计生产优质生铁2940万吨后正式关闭。本溪的钢铁曾经用来制造共和国的第一杆枪、第一门炮、第一艘下海轮船、第一个上天卫星。
(三)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确立
经省、国家专家会论证,本溪湖工业遗产群既区别于洋务运动时期官办的江南造船厂,也不同于无锡纺织民族工业,它代表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特别类型,具有独特的个性,即创办时间较早、国内罕见,遗址数量较多、分布集中,生产规模较大、设备先进,遗产保留完整,生产流程齐全,文化遗产丰厚,内容广泛。2013年,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包括本钢一铁厂旧址、本钢二电冷却塔及厂房、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及事务所旧址((大白楼、小红楼)、本溪煤矿中央大斜井(含肉丘坟)、彩屯煤矿竖井、本溪湖火车站、日本大仓喜八郎遗发冢和张作霖别墅等8处遗址,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设备和史料。
该遗产群走过一个世纪,承载着中国工业文明的根基血脉,寄托着世世代代本溪人的精神内核。很快,这里将结合功能区位、空间结构、历史价值、保护级别等因素,以保护为前提、以适应发展需求,完善城市功能、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,建立一座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博物馆,形成集红色教育、影视拍摄、研学教育、文化创意、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产业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