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委员风采】刘凤伟:是她,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——荐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
是她,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
——荐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
市政协港澳台侨(外事)和民族宗教委主任
刘凤伟
由于强大的汉朝,我们有了“汉人”“汉族”等称呼,中国的文字也被称为“汉字”。汉字有极长的演化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这样评价汉字:“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,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、一首优美的诗。”正如许冲《上(说文解字)表》中所言:“天地鬼神、山川草木、鸟兽昆虫、杂物奇怪、王制礼仪、世间人事,莫不毕载。”所以读懂了汉字,你就了解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及其传承。这是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万献初在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自序中援引一位网友的感悟,他既道出了汉字之美,汉字的曲线流转中抒写出汉字另类之美、展现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形态;又阐释了汉字之妙,汉字之美妙,不仅仅在于字形之美,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中国独有的文化。每一个汉字都有其造字意图、都有历史信息蕴含在文字构形之中。
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是万献初先生在东汉许慎所著《说文解字》的基础上,以图文并茂、融会贯通的方式,讲述了汉文字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开始,到象形、会意等“六书”的构型意图,最后到现在的简体字的演化过程。万献初先生说,解字讲经,先要“解字”,也就是要了解并掌握汉字的构形意图,然后才能读懂用这些汉字所书写的经典词句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,知其构形,才能准确理解其意义。大部分经典都产生于先秦,离汉字构形表意的时代不远,用当时人构形表意的思维去读当时人写成的经典文句,自然顺理成章。然而,今人不学习构字理据,用今人的现代汉语字词知识,去强解上古经典文句,想不望文生义、牵强附会,恐怕很难。
二千五百年前,“周礼,八岁人小学,保氏教国子,先以六书”,先系统学习构字理据。清末民初之前,小孩上学先学“三百千千”,即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千家诗》,先系统认字,再辅以背诵诗词,巩固所学字词。这个近三千年“认字明理”的中华优良教学传统,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已经阻断太久了。今天,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,都没有专门讲解汉字字源的课程,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名中所用的两三个字的原本是什么意思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汉字的构字规律。包括汉字的形、音、义。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,也为各个年龄段的文字教学提供了基础,对汉字学、语言学甚至考古学产生兴趣,让您想要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奥秘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。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,尤其是对汉字的构造原理和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这种认识可能会改变您对汉字日常使用的看法。汉字不仅是沟通的工具,更是承载了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汉字的形态美、结构美和意蕴美。她给我带来审美上的愉悦,我开始欣赏每个汉字背后的艺术性和创造力,这是这个世界上独有的艺术结晶,是其他任何语言文字难以与其媲美的伟大创造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连接感。通过汉字,我感受到与古代中国人的连接,通过这些符号仿佛与古人对话,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。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,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,值得我们不断探寻。
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,还能够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,以及古人在造字时的智慧和用心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汉字教育的重要性,以及在现代教育中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必要性。对现代语言的简化和网络语言的流行有所反思,思考这些现象对传统汉字文化的影响,甚至对跨学科研究产生兴趣,比如如何将计算机科学、认知科学与汉字学相结合,探索汉字在现代社会的新用途。这些感受可能会让您对汉字和中华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,也可能会激发您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。
通过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我深深感受到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术风范。在《说文解字·序》中,许慎的严谨态度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他强调做学问要“信而有证”“不知盖阙”,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,对于现代学术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万献初的解读可能会激发您对汉字学、语言学甚至考古学的兴趣,让您想要进一步探索汉字的奥秘。
有人会说,现在我们不读古书了,是否可以不用追本溯源学习汉字?先不谈文化传承的重要性,也不说我们平时闹出多少笑话,比如把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“穷”理解成“贫穷”;把“床前明月光” 的“床”理解成“寝具”等,仅说“文字”,对于中国人来讲,它只是一个工具吗?
还会有人说,我为什么要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啊?学了历史文化有什么用?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。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说:“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” 就是说,器皿有用的地方是中间的无用之处,房子能住人也是因为中间的空处。对于人而言,文化就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大小,因为它的高度和底蕴决定了一个人的眼光和心胸、习性和品德、灵性和智慧。
蔡元培先生曾问:“同是动物,为什么只有人类能不断地进步,能创造文化?”他回答说:“因为人类有历史,而别的动物没有。因为它们没有历史,不能够把过去的经验传下去。”然后再问:“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创造历史,而别的动物没有?”答:“因为人类有变化无穷的语言。”而“文字”正是语言的载体,因为有了文字,我们的文明才得以保存和流传。
一代代优秀的华夏儿女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传承了下来,如何让其永远传承下去,有无数人在思考、在寻找、在践行。现在我们阅读《说文解字十二讲》,更是为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,在此抛砖引玉,与诸君共勉之!